您的位置::淅川农业网 >> 广口杜鹃

文化建设为全面小康凝心聚力0九节属

时间:2022年07月29日

文化建设为全面小康凝心聚力

文化扶贫

扶贫先扶智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扶贫要“补洼地、种精品、送真情”

2015年末,党和国家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今年全国两会上,文化扶贫成为文艺界最热的话题。

“给钱给物资,是一种扶贫,但真正让人脱贫致富的是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精准扶贫,扶贫扶智,文化都不能缺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说。

“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我们一样强烈。偏远的是地域,落后的是经济,但不能让文化也‘缺氧’。”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为此,吴为山精心写就提案《“精品扶贫”助力“精准扶贫”?“文化小康”服务“全面小康”》。他认为,首先,补平洼地。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对不同地区分别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其次,“种”下精品。用各类优秀文艺作品满足贫困地区文化需求的同时,帮助当地增强文化造血功能,最终“种植”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品。最后,送去真情。扶贫是有心灵温度的。要带着真情去帮扶那些没有被文化阳光照到的人们,这样才能温暖他们。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绘画艺术走进基层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呼吁,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留住人才,呼吁在文化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作用。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扶贫重点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李瑛建议,未来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力度,特别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他多次到过贵州,贵州苗族的刺绣、蜡染、首饰,做得非常好,可惜都在大山里面,难以让外界认识。希望可以通过文化扶贫的方式,帮扶一下,让民间艺人能通过传统手工致富,让这种文化产品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其实可以考虑做一个这方面的精准扶贫项目,把民间艺人最基层、最传统的创造形成商品,走出大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公共文化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

以法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并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但在均等化、社会化等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如在服务效能方面,存在“两低”现象,即基层文化平台利用率较低、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化程度较低;在人才方面,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两少”现象,即基层文化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比例偏少;在平衡发展方面,存在“两不”现象,即城乡之间不平衡、区域之间不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认为,应通过法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应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基准,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形成与‘中国梦’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说:“现阶段,城乡的文化差别还很大,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建议通过各种方式把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起来,把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起来,把农村的群众文化品牌建起来,把党和政府的文化温暖在农民心里热起来。”

鼓励乡贤参与贫困地区文化建设

“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根本需求,没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鉴于历史欠账多、基础弱,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压力更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说,必须要“增量”“存量”并重。“增量”应该用在优先保障主体场馆建设、优先保障基层文化需求的“刀刃”上,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前提下,提高投入效益。同时,通过文化场馆整体置换、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建设、学校与机关事业单位图书资源整合利用,将存量资源注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建起来”“多起来”“用起来”。

同样对于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黄道伟建议,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乡贤群体参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挖掘历史乡贤和选树乡贤典型,使不同历史时代的乡贤精神得到发扬传承,使不同时代的乡贤典范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二是建立完善的机制和体制,引导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的乡贤人士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三是创新乡贤载体,拓宽乡贤文化传承阵地,通过保护和修缮古书院、古祠堂、古戏台等,挖掘和利用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加“非遗”传承人补助金

文化遗产保护应“更专业”

“由于很多地方对保护文化遗产还缺乏正确认识,尤其缺乏专业水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说,有的地方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创收的手段,与旅游业开发过度结合,致使文化遗产及文化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极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及民居,经改造、租赁,成为当地的旅游品、收藏品市场,或成为小商品市场、风味小吃街,破坏了古建筑及周边环境原有的文化氛围与意境。

崔巍建议,各地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规划,以及经费使用计划时,需有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民俗专家,以及相关艺术家参与;对各地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各级干部与专业人员,需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意识,通过多门类表现形式以及与百姓密切互动的相关活动,提高、丰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

让公众了解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二是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三是过度开发对遗产造成建设性破坏。”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国家画院院务委员言恭达将提案聚焦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用与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正式启动,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我国自2004年起开始参与该项目,并有10多个项目入选。言恭达认为:“在这以后,我国逐步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对此,言恭达建议:1.建立多元参与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2.遵循动态保护原则,将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博物馆等形式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从而实现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发展;3.实施针对性保护策略,除了遵循统一的保护原则、加速符合条件的遗产项目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以外,还应根据各类遗产资源的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增加非遗传人补助金

近年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社会现实需要还是有很大差距。据了解,由于社会的变革,非遗被边缘化,不少地方存在“人走歌息”“人亡艺绝”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而传承人是非遗的主角,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说,“目前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政府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但是根据社会消费现实,我和几位委员商议建议增加至3万元。我国有13亿人口,国家级传承人数不到2000名,他们是为数极少的‘国宝’,为何不能增加些保护经费的投入、扶持呢?”

全民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工作

“提案内容跟过去3年一样,还是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工作。我从做政协委员的第一年就说,今年推动不成,明年继续推,这事儿我会一直推下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会长邬书林笑着说,“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认识误区,我在今年的提案中特别做了说明,为全民阅读立法,不是要强迫人民群众读多少本书,而是规定国家要为全民阅读提供一定保障和必要条件。”邬书林委员说,“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基本、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是终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标志。如今很多国家都完成了全民阅读立法,我们也该考虑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去年已经有江苏、辽宁、湖北、深圳4个省市实现了地方立法。可以把这些地方的经验总结一下,更好地推动全国立法。”

“全民阅读第三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对引领读书的风气、建设阅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知识储备,更是文化素养乃至全民族的文化气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说。

本报记者蒋培玲综合整理

扣件试验机

上海WDW-1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价格

600kn液压万能试验机厂

WAW-1000D伺服液压试验机价格

江苏WAW-1000B液压拉力试验机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