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淅川农业网 >> 金盏菊

山西药材第一村昔日凭药富如今转型难0拟鳞毛蕨

时间:2022年07月21日

山西“药材第一村”:昔日凭药富如今转型难

出山西省襄汾县城往西南走三公里,看到路边一家连一家的中药材经销站,便到了荀董村。“荀董”这个村名据说来自晋国名臣荀息和董狐,而如今,这个村子更多地因为中药材生地而闻名。

《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村口的牌坊上,赫然写着“华夏药材第一村”,两侧还撰着楹联:“古砦功赫孕荀董双相安社稷,新村名噪兴药材一业振家邦”。

“中药材市场上,一说生地,都知道咱们荀董!”荀董村生地产业带头人高有仓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荀董已形成以生地为主,附带经营丹参、黄芩、柴胡、白芍等多种中药材的产业格局,年销售生地2万吨,占全国销量的2/3,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以生地为主的中药材集散地。

生地,又叫生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的功效,是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生地是在秋季采挖地黄后经过干燥制成,若将生地再进行蒸煮,即成“熟地”。

村民们说,荀董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生地种植,由于生地一度卖不出去,荀董人就到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跑销路,逐渐走出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路子。“那时村里家家户户搞生地,一年收入十几万很普遍,上百万的也不少。”药材经纪人张彦斌说,当时要是听说哪家买了小汽车,肯定是荀董的;要是到城里买东西说自己是荀董人,价钱一定讲不下来。

荀董的生地产业还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每年农历九月到十二月集中加工生地期间,周边村镇受雇到荀董村烤生地的农民不下两千人,单人一天的收入可达元;村里还常年有七八十个装卸工,仅靠装卸药材,一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

近年来,荀董村的生地产业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生地不能重茬种植,附近能种的地已经不多,不少村民远赴河津、永济、陕西等外县外省包地种植,或是给当地提供种子、技术、再回收药材;从前在外跑的经纪人有了稳定客户,只需在家里用电话、网络接订单。

“现在干的人少了,但是规模都大了,以前是游击队,每家三五十吨,现在是正规军,都是一两百吨。”高有仓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荀董村采访期间,“压力”成为一个常常被提起的词。一些生地大户说,近两年中药材市场整体疲软,生地价格下跌,销售也受到很大影响。“去年我只收了五六百吨,比往年少了一半,主要是要货的人少,销不出去。”张彦斌说,村里三四成的人已经不干了,都出去打工了;在外包地的面积也从去年2000多亩减少到今年的1000多亩。

市场低迷与国家加强药品监管有很大关系。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新版药品GMP认证,中药饮片生产须在今年年底前达到新版GMP要求,否则不得继续生产。由于质量问题多发,一些药企还被收回了GMP证书,甚至被责令停产。“药企生产量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就少了,预计这一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高有仓说。

“另一个问题是,地黄产地迁移使得荀董人的优势减弱。”襄汾县中药资源动态变化监测站工作人员杨丽平说,由于地黄产地不断向外迁移,使得运输成本越来越高,影响产品的竞争力。“现在河南的地黄数量多,他们离市场近,价格更低,对我们的冲击很大。”

在市场压力迫近的同时,荀董的生地产业自身还存在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较差、管理粗放、内部无序竞争等问题。

“虽然现在规模很大,但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不行,而且都是粗加工,辛辛苦苦一公斤挣一点钱,成了给别人打工。”高有仓说,现在大伙已经有了共识,荀董药材产业应当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深加工产品,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苏州品牌策划公司:社会化媒体下消费者变化对品牌营销的冲击

上海开幕式策划公司

上海品牌策划:天启瓷欣赏与鉴定

杭州营销策划:《金刚经》中的品牌观

昌荣拿大奖 升级转型显成效

友情链接